1-6年级道德与法上册课程纲要+期中试卷+知识点

¥ 7.00

image.pngimage.pngimage.png

以六年级娄例

六年级(上册)道德与法治课程纲要

课程类型:必修课程

教材:教育部审定2019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

课程名称:道德与法治

授课时间:37课时

适用年级:六年级

设计者: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

学校名称:XXXXX小学

【背景】

六年级上册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法治专册,法治专册系统的、完整的以宪法为主的内容呈现,主要依据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》。法治专册的难度是有依据的,也是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。首先对于对于六年级法治专册,开展法治教育不是零起点,对于小学生的要求也不是高程度;其次通过法治专册的学习,学生会初步形成体系化的法律认知,为后续中学的学习奠定基础,中学则是小学内容的拓展、深化和充实。在前五年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,教材采取了分散教育的方式,进行以纪律、规则为主要内容的法治意识教育。进入六年级教材以知识生活化、道德法治相融合为出发点,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将宪法的根本地位,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,国家公权力的来源及行使等基础法律问题,循序渐进地讲述出来,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法律,认知必要的法律规范,了解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发挥的作用。

【课程目标】

1.对学生进行大众化的、普及性的法治教育,让法治观念融入学生的生活。使学生能够树立法治观念,养成自觉守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。

2.让学生通过学习宪法知识,了解法律体系,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。初步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,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,身边的法,知道法律对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、维护公平正义发挥的作用。

3.引导学生了解公民的内涵,促进学生树立公民意识,增强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,自觉维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和形象。了解中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、承担何种基本义务,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。

4.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国家机构,了解它们的职权。认识人大代表的产生,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国家的民主制度。

5.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国家机关如何行使权力,权力运行受到哪些监督,权力行使违法会追责,引导学生对公权力及其行使有初步认识,逐步形成法治意识。

6.引导学生了解关于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,引导学生遵守法律、做守法公民,帮助学生用好法律、维护权利,掌握维护权利的途径、方法、技巧。

【课程内容】

课程内容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学习内容

课时

课程纲要

分享本纲要

1

第一单元

我们的守护者

1.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3

2.宪法是根本法

3

知识归纳、梳理并进行测试

1

 

第二单元

我们是公民

3.公民意味着什么

3

4.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

3

知识归纳、梳理并进行测试

1

第三单元

我们的国家机构

5.国家机构有哪些

3

6.人大代表为人民

3

7.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

3

知识归纳、梳理并进行测试

1

第四单元

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

8.我们受特殊保护

3

9.知法守法  依法维权

3

知识归纳、梳理并进行测试

1

总复习

各单元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及归类练习

4

期末考试

2

【课程实施】

一、课程资源

1.教育部审定2019义务教育教科书《道德与法治》六年级上册

2.《道德与法治教学参考书》

3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

4.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》

5.中学《道德与法治》教科书

6.关于法律的官方网站、法治电视节目、法治典型案例、法治教育基地等资源。

二、学习活动

(略)

三、教学建议

1.理清教材的编写思路,明确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。

比如:教材通过活动园的方式,呈现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(讨论交流,观点辨析;资料查找,信息分析;体会感受,方法指导;生活观察,社会调查;情景模拟,角色扮演;情景连线,图文配对)通过活动园中来自生活中的情境创设,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相应的观点和内容。

例如:活动园中经常出现的方式有讨论交流,观点辨析。教材中只是呈现简单的讨论场景,教学时不能干巴巴地呈现观点,需要丰富它。比如第一课中法律、道德与纪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。教学时可以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,呈现一个学生违反了班规,最后老师是怎么处理这个结果的?举例实际生活中需要道德价值观判断的案例(看见老人摔倒,到底扶?还是不扶?)呈现某个公民违反了法律,甚至犯罪受到刑法惩罚的案例。学生结合这三个不同的案例进行讨论、交流,观点辨析,明确了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。

2. 依据学生特点,联系生活实际

教材是严谨性与生活性相结合的,教学时要加入生活中的案例,从生活的角度出发,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,分析问题;现场说法,解决问题。

3. 注重方法指导,指向知行合一。

教学时,要依托教材提供方法指导的范例(如:法律文本学习、连线、判断和观点交锋)来帮助学生,用多种策略来引导学生对很多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。

4. 开展多种活动,多方协力合作。

教学时,不仅依托课堂教学的主渠道,还可以依托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多方面的力量,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形成整合的效果,来帮助学生真正地在不同的活动中树立法治观念,形成法治思维。可以结合学校的活动,安排开展模拟法庭,参观法制教育基地,开展法治辩论知识竞赛,讲好法治故事,进行法治情景剧的表演等活动,活动方式丰富多样,有助于法治专册的学习。

5. 灵活利用资源,拓宽教学空间。

实际教学中,教师要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,拓宽教学空间,多观察,多留意,多关注关于法律的官方政府网站,法治电视节目、法治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解读等资源,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都可以灵活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。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法治教育基地,走进开放的法庭,把相关的法治工作人员请进课堂等形式,通过走出去,请进来的方式,让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法律知识,这样的教学才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。

 【课程评价】

 本学期的课程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组成,成绩以百分制呈现,过程性评价占30%,结果性评价占70%

一、过程性评价

过程性评价(30分)=前置性作业(5分)+当堂达标(10分)+单元测试(15分)

二、结果性评价(70%)

以期末考试成绩(满分100分)卷面成绩的70%计入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购买课程后如何获取资源?
付款后,自动显示课程的网盘下载链接,也可在【我的】页面点击【已购买】进行查看所有已购买资料。如遇其它问题,请联系客服。
观看后能否退款?
由于课程为虚拟商品,购买后无特殊情况不支持退款,请慎重购买。
售后问题如何咨询?
在【我的】页面点击【联系客服】。
黔ICP备2023012453号

首页

资料库

文件夹

我的